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447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困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郭家宏、唐艳《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如何评价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济贫法”?
13-14高三上·宁夏·阶段练习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3)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
(4)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年代工人工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36.5%1855年85(万)1857年15—20%
1856年87(万)
普通群众80%上40%1863年109(万)1866—1867年10—20%
1866年130(万)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五   “新加坡经验”的缔造者李光耀曾留学英国,所谓“新加坡经验”的源头在英国。李光耀从英国学到了三样东西。他对这些西方经验做了东方式的改造。第一,法治精神。李光耀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他的严刑峻法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新加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廉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涣散和“失败”相比,新加坡是相当安定和安逸的。当然,这种模式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因素,大至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小至颇具特色的新加坡鞭刑。第二,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弃革命而取渐进式变革道路,英国是一个300多年没有发生革命的国冢。李光耀赞同平和的改良,曾经对新加坡主张“革命”的“左派”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政策。第三,社会主义理想。李光耀信仰“老式的社会主义”,即给予公民平等的机会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为自己获得财富。为实现这个目标,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强政府施政模式和集体主义的“亚洲价值观”。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新加坡展现的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

——《新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二、四,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加坡经验”值得肯定的施政措施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其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这一时期的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济贫院内供给的食物粗糙,劳动极其繁重而且毫无意义,居住条件也很恶劣。在济贫院内,人们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按时作息。院内贫民失去政治自由,选举权被剥夺。这样做带有明显的人格侮辱与政治性惩罚,其目的是希望全体社会成员都依靠自助摆脱社会问题的困扰。英国主流社会没有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贪婪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反而把贫困归咎于穷人自身道德的原因,归咎于穷人的"懒惰",这种观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摘编自郭家宏《工业革命与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年代英国济贫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有三个基本内涵∶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基础。即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社会财富就无法生成,共同富裕就缺少财富基础。第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即共同富裕是共同的、全民共享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局部的富裕,只有破解剥削和两极分化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即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上的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财富上的共同富裕,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摘编自吕小亮、李正图《中国共产党推进全民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利条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