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名称),多所该识(掌握众多学识),久乃还。

——《新唐书》


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求法》


在印度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窑瓷器

材料二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2)依据材料简析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2022高二上·福建福州·学业考试
知识点: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史学研究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开放·交流·合作
①开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复朝,请从诸儒受经⋯⋯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官职名称),多所该识(掌握众多学识),久乃还。——《新唐书》

②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求法》

③在印度尼西亚打捞的一艘唐代商船中,发现的带阿拉伯人像的长沙窑瓷器
(1)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上述史料概括唐代对外交流的特点。

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述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章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3)依据材料,概括曾国藩的主张。
序号事件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2020年,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召开
(4)从上表中任选两个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
“一带一路”是在汲取古代丝绸之路合理因素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来自遥远市集的异国奇货给丝绸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其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耕牛用的牛轭和后来的指南针、火药等技术,缓慢地传播到了西方。植物和农作物的种子和胚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播。宗教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往东方:佛教在东汉晚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则晚了几个世纪。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1757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缩减至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在哪些方面成为“中西交流纽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外贸易政策,并简析该政策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提出的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宋代的贸易范围又远远超过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数是制成品。                                           

          ——摘编自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宋代商人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政府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三   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但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商人在中外交往中发挥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清代“闭关自守”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