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最初,中国政府对租界内行政、司法还保有干预权,后来外国侵略者逐渐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在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开设洋行,强划租界,享有治外法权,鸦片贩子、投机商、流氓、骗子等等蜂拥而至,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取的特权。

材料四: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到了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展开争论。

拆墙派: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不拆墙派: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

——《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


(3)假设你负责记录当时的这场争论,请分别记录材料四中拆除城墙派和不拆除城墙派的主要理由。
22-23高一上·天津南开·阶段练习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具备了城、池。城墙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和天朝帝国的威严。城池保护了代表皇权的官府衙门,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殊地位。但是,在近现代,这些城墙越来越被视为阻碍贸易流通和人们出行的历史遗迹,尤其是当城门在日落时关闭,拂晓时开启的时候,大批的商人小贩带着他们的商品,聚集在城门口,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到清末,在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中心已出现在城墙之外,城墙不仅分割了城市和乡村,而且分割了不同的城区。这样的现象在通商口岸尤其突出,比如天津、上海和广州。在这些城市,外国租界都在城外,华界都在城内。大多的商业活动都在城外进行。所以,民国时期城市改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拆除城墙。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等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皇墙既是拱卫帝都的一道军事防御,又是把皇家属地跟百姓居所,即统治者和平民的生活圈划分开的禁垣,这是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用价值;红墙黄瓦的禁垣象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令平民产生心理畏惧,这是其符号价值。随着民国的社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皇墙原先具有的两种价值都已失去,但却产生了作为“古物之荟萃”的文化遗产价值。1928年10月至11月间,工务局长华南圭和市政府之间关于“毁墙”与“护墙”、“新”与“守旧”的争执,正说明其时北平社会正处于对皇墙价值的认识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充满“革新”精神的“毁墙派”眼中,皇墙是“红砖黄瓦帝制遗物”、代表帝王思想”,其欲“毁灭殆尽而后快”的心态,是出于对皇墙旧价值的憎恶与畏惧;以何其巩为代表的“守旧”的“护墙派”,其实已经认识到了皇墙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在“文化北平”的建设中,皇墙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贾长宝《民国前期北京皇城城墙拆毁研究(1915——1930)》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城墙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影响城墙作用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北京皇城城墙的“毁墙”与“护墙”之争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的上海是中国第一大都市、远东巨埠、世界名城。既有“东方明珠”的美称,也有“藏污纳垢”的恶谥;有“文明窗口”的令誉,也有“罪恶渊薮”的臭名。

材料一: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并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长成的,而主要是在近代崛起的。开埠以前上海城在全国来讲,最多算中等城市,人口二十多万,除了海运、贸易,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资本。道光年间上海突然崛起,之后从一个不惹人注目的中等城市,一跃成为全国最大都市,人口从二十多万猛增到五百多万。

——《近代上海研究总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导致“道光年间上海突然崛起”的相关事件?

材料二:上海对辛亥革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上海在革命舆论宣传方面,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清末进行革命宣传的中心是上海。上海宣传革命的报刊先后有《苏报》等十多种。上海的革命书刊之所以能持续出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租界的存在······清末革命指挥据点在国外为东京,国内为上海。清末由于多种原因,东京同盟会总部对革命的领导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1911年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确定了首先在湖北省城发动起义、四方各省立即响应的战略方针,相继派人到各省各地等地联络组织,运动新军,策划起义。正是有了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正确部署,才在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纷起响应,但对于武昌起义来说最为得力的是上海。武昌起义后,在清军强大攻势下,汉口、汉阳失守。但与此同时上海起义却冲荡了因汉阳失守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起义成功不但阻止了江南制造局军火运往湖北清军,而且使这些军火为民军所用,这就使得武昌起义大大减轻了压力。

——熊月之《辛亥革命的上海因素》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提及的同盟会的性质,根据材料二,回答上海在辛亥革命发挥了哪些独特的作用?

材料三:上海在成为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灾难,如军阀混战、难民涌入、犯罪迭起,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对上海的战争更是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灾难,成千上万的商场学校毁坏,更有难以计数的上海人在此丧生,这两次战争给上海带来了创伤久久不能平复,工厂内迁、文人离去、学校内迁,上海自此元气大伤。

——张仲礼《张仲礼文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对上海的战争”具体指是哪两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建立后,发生在上海的事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