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朝时的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极为有限,“秀异之贡,不过十数”。唐朝也是如此,每榜不过录取一二十人;而且,由于允许“公荐”,这寥寥可数的一二十个录取名额,也多数被世家子弟占据。《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

——摘编自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旧唐书》等

材料二宋代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通过科举取士的王朝,每榜录取的进士数目扩大了10倍以上。宋太宗认为,“势家不宜与孤寒竞进”。宋朝科举先后推行锁院制、封弥制与誊录制。于是,两宋三百余年,总共通过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及诸科登科人数超过10万名,是唐一五代登科总人数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这10万多名宋朝进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过半数。

——摘编自《登科录》《宋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统治者。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和唐朝科举制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科举制主要发展之处,并简评宋朝的科举制度。
22-23高一上·江西宜春·期中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隋唐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宋代开科期间年平均录取进士115人,达到唐代年平均录取人数26人的四倍之多,各科总录取人数更是达到唐代时期的十倍;宋代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家世、籍贯等信息进行封贴处理。在考官管理上实行锁院制度,考官一入贡院即锁宿,以辟请求,在考场管理上,禁止挟书、移易、传义和代笔等;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进士考试分成四场,分别为考大经、考兼经、考论以及考策。殿试仅考策,字数不超过千字,论在于考核考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策则是考核考生对政策的认识意见;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定制,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制定政策,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三   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