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33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武帝时代起,史播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致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2》

材料三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纪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3)联系材料三,说说“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13高三·安徽·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拱。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唐】王建《田家行》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宋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拍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新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