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2
“心是口非”的晚清外交官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到访英国,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   (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后)刘云生(刘锡鸿)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我认为)此论至允。

——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   廿七日,井上馨来……曰:“(清朝)胡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之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日本)为戒乎?”井(上馨)唯唯。

——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两人日记的记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者找到了三则史料。

证据一:总理衙门(注:晚清外交部门)对外交官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

证据二:一年多以前,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证据三: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2)该学者提供的三则证据是从哪三个视角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则证据能否有助于证明其观点?为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刘的日记是否能如清政府所期“有益于国”?又是否“有益于”后世历史研究?
22-23高三上·山东潍坊·期中
知识点:洋务运动史学研究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中国……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西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①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②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年),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③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④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充分运用4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知人论世

如今我们评价徐继畲这位历史人物,往往以“开眼看世界”称许之,但若要“知人论世”,更需回到历史现场去理解其“开眼”之难能可贵。

徐继畲的“开眼看世界”

材料一   二百年全盛之国威,乃为七万里外之逆夷所困……兴言及此,令人发指背裂,泣下沾衣。

——徐继畲《致赵盘文明经谢石珊孝廉书》(1841年)

材料二   米利坚合众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战!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1)材料一中,徐继畬写下“发指背裂,泣下沾衣”,最有可能是哪一事件引发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反映了徐继畲怎样的思想?(多选)(     
A.肯定美国的总统制和民主共和制度
B.有了解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
C.借抬高美国制度来贬低鸦片战争中侵华的英国
D.用中国传统既有概念加以解释西方制度体现了中西融合

时人眼中的徐继畲

材料三   1850年,福州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得以依据《南京条约》及善后条款要求入城租地居住,引发中英神光寺交涉事件。当时如林则徐也作为福建本地人的立场,“倡议驱西商出城,贵公(注:徐继畲)畏葸(注:畏惧)”强烈要求时任巡抚的徐继畲强硬驱逐英国人,最后甚至活动北京的同乡官员上《奏参徐继畲办理神光寺畏蕙无方折》等加以围攻,批评其“夷人恃强构衅,大吏抚驭无方”,导致徐继畲被罢免。

——改编自刘贯文《徐继畲落职罢官考》(1995年)

材料四   现在学习天文算学之员,均系已成之材,汉文无不通晓,汉教习自可不设,但亦必须有群情宗仰之一人在彼指引开导,庶学者有所禀承,否则该馆只有洋人讲贯,而中国无师表之人……臣等公同商酌,惟有臣徐继畬老成望重,品德兼优,足为士林矜式(榜样),拟请旨饬派徐继畲作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以专稽查而资表率。

——总理衙门大臣奏折(1867年)

材料五   前清道咸之际,海氛初煽,英人百计狡尝,当事者率狙于侈大,不能究厥底蕴,或失则激,往往有之。先生(注:徐继畲)莅闽久,务得其强弱胜负之所以然,而不为旦夕功,曲意咨访,随事防维,大要不轻启衅端……先生著《瀛环志略》,板藏同文馆罕行世,见者亦不之重(不重视),自东瀛(日本)翻本出,而坊肆乃流传殆遍,盖人心之好尚如此。

——阎锡山为徐继畲《松龛先生全集》所作序(1915年)

(3)材料三的史实,可以与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哪一则相互印证?说明理由
(4)综合材料三至材料五、你认为徐继畲在他所处的时代所得到的评价是怎样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