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外智力引进的重要尝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派出了多个考察团访问日本。考察团在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肯定了日本在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具体经验。197810月,邓小平对日本进行访问。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听取各赴日考察团报告,邓小平、谷牧等中央领导进一步坚定了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经验、加强与日本经济技术合作的想法。……战后日本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深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并兼具丰富实践经验的经济学家,他们多身居政府要职,并亲身参与制定日本政府战后经济战略。在交流会的创立过程中,这一群体中的对华友好人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1981年交流会正式创立后,谷牧多次参会并将会议中的重要信息向中央汇报。当时对于利用外资还存在不少争论。在第四届交流会上,日方代表做了专题报告,帮助中方修正了“外债即殖民地化”等观念。针对日本企业对华投资获取信息困难等问题,向坂正男在此届交流会上还提议中日应合作设立“中国投资信息中心”。后来中日双方分别设立投资促进机构落实了这一提议。其他届交流会上所讨论的特区货币、外资利用、企业改革等问题,也均是中国当时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中的很多建议通过谷牧直接报送中央,最终成为经济改革的具体政策。交流会产生的良好效果和成功实践促使中国各地纷纷成立政策咨询机构……大连经济开发协力会、日本深圳协力会、中日天津研究会等政策咨询机构相继成立。

——以上材料改编自《改革开放初期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创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建立的意义。
22-23高三上·重庆沙坪坝·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杰出来学家的研究实践   

科学家研究方法具体实践
李时珍“医者贵在格物”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地观察、采集各种药物,向当地人民请教药物知识,搜集民间药方。动手栽培、加工炮制和试服药物。
宋应星科学结论“皆须试见而后详之”长期深入民间、作坊,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第一手资料,记录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
徐光启“躬执耒耜之器,亲尝草木之味,随时采集,兼之访问”一生钻研农业,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上海、天津开辟实验农庄,对农作物选种、施肥、嫁接以及北种南移、南种北移等问题亲自试验,作出记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03月始,红四军先后攻战多处县城。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教条化的影响,红军一度将城市的店查封、没收,造成居民生活的不便。54日,毛泽东来到寻乌县城,一连进行了十天的详细考察,掌握了大量该县物产、价格、土地占有情况、阶级结构等第一手材料。毛泽东在《调查工作》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物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科学论断,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李捷等主编《毛泽东著作辞典》

材料三   为了引进技术和项目,1977年开始党和政府陆续派高层领导人出国考察美国、日本、欧洲。19784月底,邓小平同即将出访欧洲五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人谈话,要求他们在访问时广泛接触、深入调查和研究一些问题,了解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水平,把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学回来。访欧代表团在归国后向中央政治局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现在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从人口平均的生产水平讲,差距就更大。”

——摘编自刘艳《出境考察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中后期科学家研究实践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寻乌调查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出国考察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调查研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下半年,中国和正式建交的国家(瑞士、瑞典和丹麦等)发展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民间贸易团体保持积极的接触,针对“禁运”政策的推行,我国取了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从1951年起,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改为易货贸易。在坚持先进后出的前提下,采取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销易货、对开信用证等多种贸易形式。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的“封锁”“禁运”,加深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易关系也是中国对外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书文等《中国近现代开放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78518日,国务院成立了引进新技术领导小组,负责人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访问和考察,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先后遭遇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出现了负增长。70年代下半期,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回升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仅愿意扩大对华易,也愿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优惠,甚至进行投资。回国后,他们纷向中央建议: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尽可能地吸收外国资金,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对外贸易的对象及其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的举措及有利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大危机中联邦政府采取了限制农作物耕地面积和控制产量等政策并制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但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农产品产量和剩余存量有增无减。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中的45亿多美元援助是以农场商品形式提供的。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粮食援助。然而,到1954年美国农产品存货仍达58亿美元,粮食过剩问题十分尖锐,甚至可能引发农业危机。于是,美国参众两院通过《1954年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确立起了正式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和机制。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其更名为“以粮食换和平”计划,美国粮食援助政策开始转而强调利用粮食援助为外交服务。随之美国将主要援助对象由西方盟国转向欠发达国家。该计划通过粮食援助来缓解当地人民的饥饿和促进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而增强它们对共产主义的“免疫力”,争取它们在冷战中站在美国及西方一边。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材料二   粮食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粮食援助开始于1959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向非洲国家提供单向的无偿援助。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20世纪末,援助方式增加了优惠贷款项目。第三阶段是从等2000年一直到今天,不仅通过双边援助渠道和经济合作对非洲进行粮食援助,还通过发展南南合作公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农业援助。中国对非洲的粮食援助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尊重非洲的文化,尊重非洲人民,不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从来不会用歧视性的文字或言语来伤害非洲人民,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行动中派出的农业专家在非洲不享受任何形式的特权。援助的形式不拘泥于实物援助和货币援助,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也成为中国对非洲粮食援助的重要形式。

——摘编自赵银《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粮食援助政策出台的原因并概括其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非粮食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粮食援助的不同;并谈谈中美两国对外粮食援助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