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己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个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匀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我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六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五提出什么观点?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后者的认识与前者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活动。
22-23高二上·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
知识点: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   魏源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五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


(1)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
(5)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四】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五】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与魏源相比,梁启超、康有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思想主张。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倡导和发起了什么运动。
(5)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的是什么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什么主张?
(6)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趋势做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书》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革命党倾覆满清,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革命党之誓约“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盖欲以此世界至大至优之民族,而造一世界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之国家,而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也。

——孙中山

材料四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破解中国问题的核心策略。根据材料四分析孙中山思想形成的基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五说明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认识新主张?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主题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