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来比较方便。东晋南朝时期水利事业又有发展。寿春的芍陂,会稽的镜湖,都曾修复使用。南方湖泊很多决湖泄水,就可以开辟良田。三吴(长江下游一带)是南方粮食的主要产区,史载南方“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主要就是指三吴地区而言。隋灭南朝以后,把纵贯南北延伸到余杭的大运河连接起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搜刮江南的粮食和其他财富。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时期三吴一带成为南方粮食主要产区的原因。

材料二   苏州地区一般农家均推行稻麦复种制,“刈麦种禾,一岁再熟”,亩产大为提高。当时苏、常、湖、秀(今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除了输往京师的漕粮,太湖平原还是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供给地,其中杭州城、宁绍平原、温台沿海平原、福建、淮南都需要从太湖平原输运粮食,故当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

——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苏湖熟,天下足”现象出现于哪一个朝代?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2-23高一上·浙江·期中
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河北地区也是北方农耕起源地。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粮食主要产于河北平原。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产粮中心两次大转移的方向。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产粮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