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冷战结束后引发国际冲突的因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读(如下表所示)。

序号

解读

观点一

在后冷战时代的新世界中,冲突的基本源泉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于不同文化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下一次世界大战,如果有的话,必将是所有文明之间的战争

观点二

(后冷战时代,国与国)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虽然文明差异确实助长和促成了许多冲突,但它们与一些冲突并无必然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

观点三

(后冷战时代)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摘编自[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根据材料,就后冷战时代的冲突因素得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不得与材料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阐释合理,表述清晰。)
22-23高三上·江西赣州·期中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要求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国际问题,而不是用冲突和争斗的方式。全球性的现代化努力和使所有人都过更好生活的努力,使各民族具有了一系列共同的关注和追求。总之,这些价值观和利益把人类统一起来了,并正在取代那些历来分裂人类的因素,这些因素曾是战争和暴力变革的根本原因。或者,正如英克尔斯所说的,“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出现”是一个事实,人类思维的转变正在发生,这将可以避免为民族利益而发生的非理性争斗。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美] 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材料一中 “统一的世界文化的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与材料一提出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作出了哪些调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据材料四概括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结合“冷战”后的相关史实举两例佐证福勒的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