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商品。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商人、纺织工匠,其藏书量都有所增加。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21-22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朝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履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蔾书和宋体守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知意大利学者利玛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除了课程研究,考试制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对课本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当时书十分稀有,由人工手抄而成……只有贵族和富商才可能拥有少量的书籍。1450年,欧洲约有1亿人口,而藏书量却只有几万册…印刷术发明以后,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书本,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认字、写字。文官率也有所下降。1650年英国的文官率是70~90%,到了1700年降至55~75%,1750年降至40—60%。欧洲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教改革之前,普通百姓并不读圣经,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能读圣经。神父的言语就代表了圣经………宗教改革人士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各种地方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阅读圣经,跨过神父与上帝直接交流。在印刷术的帮助下,1517年至1520年间,路德的30部著作在欧洲售出了30万册。印刷术出现后的两个世纪内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简述中国印刷术对外传播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印刷术发展呈现的特点。

在文化的发展中,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书籍会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材料三 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四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方相比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中西翻译运动共同的历史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在咸阳阿房宫设立了藏书机构“秘书阔”,并设有“柱下史”负责管理。西汉初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高祖刘邦令萧何接管阿房宫的藏书。萧何随后建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以收藏这些书籍。至汉成帝时,收书“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从三国到隋唐五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古代图书馆进入了发展时期。唐太宗时,在弘文殿聚群书有二十余万卷。唐代比较著名的藏书处有弘文馆、崇文馆等,并设职位相当高的“秘书监”负责管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崇文院,“六库书籍正副本凡八万卷”。元朝以来,官府藏书激增,规模远超前代。明代皇家藏书处有文渊阁、皇史宬以及内阁等处,“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清代除内阁、翰林院、国子监、皇史宬等处用于藏书外,乾隆时还编《四库全书》、建七阁,南北分设,使官府藏书在建筑、组织、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王良鹏《浅析中国古代图书馆的特征》

材料二   中世纪,以意大利为例,除了皇家或贵族私人藏书室外,“每一个意大利的大教堂、修道院甚或是小教堂都收藏着古旧书籍”。这些早期的公共图书馆从属于宗教世界的尘世象征之内,辅佐着宗教组织以巩固由其主导的知识地图。在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并普及之前,欧洲处于知识封闭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化较严重的时代,图书馆通过收集藏书并选择有限的公开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众所能接触的知识范畴。在此时期,图书馆可以在宗教外衣的庇护下保存古典时代留存的社会知识遗产,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变革世界的活动存续了可资阐发的文化资本。在随后一系列剧烈的突变性事件中,图书馆在外观与内核上都进行了主动或被动的调整,以实现其功能与使命。

——摘编自凌一鸣《重新审视近代西方图书馆史——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教堂藏书相比,中国古代官府藏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元代以后官府藏书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中世纪图书馆的主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