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5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己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

材料二   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

——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明清的商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而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还应当指出,16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闻商、粤商、江西商、洞庭商、山东商、龙游商等商帮众多商人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因商业资本的集中,在运河沿线,有临清、济宁、淮安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长江和珠江沿线,有汉口、重庆、佛山等一批商业都会兴起;在沿海则有天津、上海、厦门的崛起。在社会上,传统的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江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商品交易市镇或专业市镇众多,市镇中商贾林立,商品远销四方。这就把市镇周边的小生产者卷入市场从而导致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出现了富裕手工工场主和贫穷的雇工。

——摘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大约1300年,欧洲就出现了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商业革命”。两个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又有力地刺激了商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的衰落和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西欧商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表现为:从贸易范围看来,商业贸易从狭隘的地中海沿岸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从内容和形式上看,世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其实贸易中心地转移并不仅仅指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它还应当包括贺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的转移:从伊比利亚到西欧大西洋沿岸及低地国家最后到英国。

——韩永飞《西方民族国家的动力: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作为工商业中心,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卖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一一机坊、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最富有者对购买土地已不感兴趣,地权分散化趋势成为历史必然。

材料二 进入15世纪,随着农村纺织业的兴起,英国原工业开始突破原先以城市手工业为中心的格局。早在1454年,英国议会就宣称“在这个王国的所有地方,呢绒制造业是最大的行业,是这个国家劳苦大众的生命”。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以后,英国的原工业区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毛纺织品的出口数量不断地创新高。在英国历史上,毛纺织业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呢绒占了出口的23多。在1741一一1772年间,这个行业原材料每10年增长14%,到1770年,这个行业的产量价值在800万到1000万英镑。自16世纪以后,英国棉纺织业、金属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相继出现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但在18世纪晚期以前,大量技术创新属于微观的发明,大多数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个别天才的创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农村经济与明清时期中国市镇经济有何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后,市镇在全国范围内大批兴起。广东的佛山镇到明中叶户数过万家,居民大都从事冶铁业,其铁制品远销到国内外市场,成为南方一大镇。江苏的震泽镇、盛泽镇都是因为丝织业的发达而成为丝织业市镇。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采用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吴江的八斥、严墓等县市旅店、酒馆等服务业发达,“其城内及四门之外皆市廛,圜闺商贾辐辏,货物腾涌”。……上海在宋时才称镇,至明时成为东南交通重镇,人口增至十几万,“襟海带口,舟车辏集”。浙江的乌镇,“当商贾之航,闽粤而漕江浙者,亦咽喉于此。人烟辐辏,环带数千家”。……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黄河三角洲,市镇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黄河沿岸的齐东、惠民、青城、滨县、蒲台等县因得航运之利,市镇发展就比较迅速。1904 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周村的商业功能逐渐被新发展起来的济南、张店等地取代。……近代以来,洋油、洋布等廉价产品的大量输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民为了获取这些商品,就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来获得资金。且产品开始向国外和国内其他区域输出,输出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烟叶等种植面积扩大,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也出现商品化的趋势,如惠民县有72%的小麦用于出售。

——摘编自王爱民、李靖莉《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的发育》

材料三   1979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1978—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7%~18%之间,发展到51.27%。1978—2018年,全国城市由193 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由2176 个发展到21297个,且建成全国特色小(城)镇403 个,运动休闲特色小(城)镇有62个,国家森林小(城)镇有50个。1981—2017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56 225平方公里。1988—2017 年,全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 025 亿元,增加至52.1 万亿元,占全国的63.0%;全国城市道路面积达78.9亿平方米,供水管道达79.7万公里,供气管道达11716 公里。

——摘编自《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阔步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南方市镇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阶段的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