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史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史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顾炎武


(1)史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史料二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史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