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为解决城市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罗维登斯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细菌学实验室。5年后,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死亡率至少下降1/519世纪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90811月,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并授权市长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和推动这一规划。此后,城市规划成为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由古代城市发展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设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20世纪初,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被搬至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中华卫生教育会成立,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但内地城市较差。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往往成为疫病流行的根本原因。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检疫法》。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到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893年,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赖死亡率至少下降1/5,20世纪初以后,包含公共卫生事业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积极呼吁中国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向民众广泛发放关于预防天花、鼠疫和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知识读物,积极推广预防天花的接种牛痘技术,并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也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许多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都有所发展,但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较好,内地城市较差。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美、中两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对我国当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并推动了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在政府推动下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如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的广州、武汉等,但内地的城市则相对较差。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194911月,人民政府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司),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中共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组织和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后又颁布了《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为推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等文件。这一时期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政府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