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6 组卷5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除了诸王府保留记室(即“秘书”)的编制以外,其余机关类似秘书的部门,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记室一般不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即使是节度、观察一级的机构,另设“堂书记”职称,专门负责表奏书檄一类文辞的撰拟,也由中央统一任命。安史之乱后,藩镇权重,秘书聘用的权限逐渐下移。但主官与秘书相互勾结的现象基本被杜绝,现在我们见到的名臣奏议等,基本上都是各级官员自己的手笔。

——摘编自杨剑字《中国秘书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主官的责任比唐宋时大得多,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经济财税都要一起抓,甚至兼领军务,事实上,存在添置秘书相帮办理各种文书乃至机要事务的需求,于是自己出资聘请私人秘书,佐理公务,办理私人事务,撰拟书信,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清承明制的同时,各级官员自聘私人秘书的惯倒也被沿袭下来。但是往往出现“胥吏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勾通”,因此“废幕”的呼吁不断。清朝中后期,包世臣就曾上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然而,新型秘书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摘编自杨树森(新编中国秘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对秘书职务管理的做法.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秘书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江西·模拟预测
知识点: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封疆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玥《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 (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 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一些职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