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政策。我觉早在长征期间就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并写入《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制定和完善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等民族政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路线。

——摘编自陈国玲《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实践》

材料二 德国纳粹党在上台之前就提出了实现他们种族主义政策的设想,对所视为“劣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计划书。为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洁性,希特勒实行的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是由杀害德国本国的残疾人开始的,德国残疾人被纳粹视为“劣等人”,后来纳粹将“劣等人”的范围扩展到吉卜赛人、犹太人以及其他非“雅利安”人,纳粹设置集中营,被杀害的无辜平民达6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戴妍雨《德国纳粹党的宣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民族政策的原因,并说明其与德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21-22高一下·云南大理·期末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浅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题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存在的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涵盖了所有的民族地区。正是在党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跨入了各项事业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主题”。

——摘编自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主题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材料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材料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民族观在中国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

——摘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

——摘编自王延中、周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侧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民族政策的意义。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