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6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作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对“世界"范围和中心的认知形成认知的原因
公元前
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包括希腊地区、西亚、北非、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1)
公元前
2世纪
(西汉)司马迁
《史记》
以中原为中心,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2)西汉稳定与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儒家思想的影响;丝绸之路开辟;史学传统;司马迁个人学识、游历等因素。
14世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其周国地区不过是阿拉伯世界的陪衬。(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阿克敦
《剑桥近代史》
包括了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突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4)
21世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从全球整体的视野审视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淡化单一地区或国家的个性和特殊性。(5)西方优势地位的逐渐丧失;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史观”的直接影响。

自古以来,史学家编撰史书的过程也是选择和解释的过程,无不带有他们所处时代和文明的影子。请参照表中“形成认知的原因”(2)(5),从(1)(3)(4)中任选两个予以完成。
21-22高一下·福建福州·期末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古代希腊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世界史学家,他们的世界观点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对“世界”的观点

写作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对世界“范围”和中心的认知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包括希腊地区、西亚、北非、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迁《史记》以中原为中心,东起朝鲜,西达大夏、安息和条支。
14世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体,其周围地区不过是阿拉伯世界的陪衬。
16世纪初(威尼斯)萨贝利科《恩奈阿德》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英国)阿克敦《剑桥近代史》包括了世界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突出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
20世纪初(德国)黑格尔《历史哲学》把中国和印度置于世界历史的局外,把波斯和埃及看作是向世界历史的过渡,称希腊、意大利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
21世纪初(美国)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了,而世界的发展也是借助于世界的平坦化.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全球的合作越来越密集。
(1)提取材料信息,对“世界的观点”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上述关于“世界的观点”相互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卷,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

——摘编于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异教土壤都是应受天谴的,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世界之外。中古时期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到了18世纪,伏尔泰著《风教通议》时,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并把欧、亚、非、英几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摘编自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希罗多德与司马迁对世界历史认知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世界历史认识的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历史》
作者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记述内容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是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世界在空间结构上逐步连成一个整体。政治、经济、技术、宗教、文化交流也具有国际化和世界性的历史空间。随着东西方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努力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的全球史,开辟了史学家们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历史的新框架。

——于文杰等《从生产方式变化角度理解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材料三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史学家研究的“世界历史”在空间上与材料一的记述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历史学家视域下“世界历史”认知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