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4 组卷1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急欲完成自威尔逊时代以来的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由维持在美洲的领导地位转向追求世界领袖作用。杜鲁门总统19451023日在国会提出要在国际间起“领袖作用”。鉴于二战的惨痛教训,战后初期苏联将战略重心摆在谋求国家安全利益上,力图把战前资本主义列强套在自己周边的“防疫带”转变为“安全带”。战后随着关系日趋紧张,两国都不约而同把双方的对抗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并确信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系于这些理论、原则和制度的胜负。

——摘编自刘志青《战后美苏矛盾的演变与冷战的开始》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21-22高一下·广西河池·期末
知识点: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经历了一百年的大国均势和欧洲协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战争。关于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及由其确立的凡尔赛体系,有人评论道:“1919年的和平条约与1815年时的截然不同。《维也纳条约》曾组织起一个欧洲君主的社会,它承认同样的正统和平衡原则(即传统均势外交思维)。与之相反,《凡尔赛条约》建立了一个分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欧洲。大国并不讨论一个各自都接受的共同秩序,而战胜国把某种欧洲秩序强加于战败国。”法国要防范德国再次威胁到其自身的安全;英国企图以德国来牵制法国。美国试图以民族自决权原则和一个全球性组织的方式来取代均势外交。

——摘编自宋新宁《探寻和平之路: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其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次提出,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针对21世纪的新特点、新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把合作共高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多次提出要确立断的全球观,加强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对人们认识人类文明的走向无疑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

——摘编自李景治、林甦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并概括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成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战争临近结束时,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随着和平的到来,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大同盟走向分裂,并为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苏]赫鲁晓夫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问题探究P115

主题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材料四   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摘编自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五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题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材料六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材料七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责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抑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历史纵横P115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冷战”的影响。
历史纵横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6)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并指出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7)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