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我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轮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英雄在线: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捍卫者》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政权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冬天,唐太宗以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以儒家文化精神为内核、多元文化内容并存的一体多元新文化模式逐渐确立。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安定北部边地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1-22高二下·山东枣庄·阶段练习
知识点:疆域的奠定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充分表现了政治身份的等级差别。建造者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将长安城划分为甸、候、绥、要、荒五种社会阶层。……在唐长安的坊里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市,一共108个坊里,其中蕴含着季节变化和周礼之制。所有坊里全部沿着中轴线整齐对称、均匀分布,是唐长安城特有的布局形式。

——刘宝仲《唐·长安城》

材料二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规划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市”发展的新状况。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面对此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唐朝中后期个别知识分子及北宋士大夫们的思考和应对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但也有一些王朝不主张大修长城,学术界有“唐代无长城”和“清不修边墙”之说(如下表)。

序号长城沿线主要民族史料
突厥贞观二年(628年)九月十六日,“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唐纪九》

蒙古“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柔远能迩之道,汉人全不理会。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部分)》(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1)对比图1和图2,指出秦朝长城的变化。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在①②之中任选其一、概述该王朝应对材料中相应民族问题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二、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修长城”或“不修长城”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局背景。列举一例跟长城相关的英勇抗战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抗战时期长城的新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