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河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21-22高二上·北京昌平·期中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城市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   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开始,苏州河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治理成效不显著。1924—1926年,上海政府先后建造了三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同时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王婉丽《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新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的环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自8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9月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方案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2016年11月,国务院全面启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2018年1月,《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等内容,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目前,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监督、实施、流域治理、行业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

                       

——摘编自生态环境部《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历史、现实和未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州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的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城的首条下水道修建于公元前800-735年,到公元前100年时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全城下水道系统。每一下水道系统都由一条主下水道和多条分支下水道组成。前者由政府出资修建,直接与台伯河相连。后者包括家庭分支下水道和公共分支下水道。家庭分支下水道由私人出资在自己家或经营的小商店等内部修建,并通过政府修建的公共分支下水道与主下水道相连。大法官发布法令“禁止使用强制力来阻止在国有土地上修建下水道”,主下水道或公共分支下水道建成后的维护工作由监察官以公共名义进行维护。家庭分支下水道则由公民个人负责维护,但大法官发布法令保护“这些下水系统的清理和维修”。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840年代,让工业与生活废水从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被伦敦市政当局视为最快速、廉价的垃圾清理方式,当时每天约有250吨垃圾通过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1858年夏,天气异常干旱,泰晤士河水位下降、河面垃圾横行,成为一条恐怖的臭水河。大恶臭随即弥漫伦敦城。

社会各界意识到,“改建下水道出水口是最迫在眉睫的卫生难题”。议会拨款300万英镑用于建设远离市中心的下游下水道排放口,使泰晤士河伦敦段避免了被垃圾涌入的命运。到1887年,下水道排水口处修建起了沉淀水渠,用于分离固体垃圾与液体垃圾。液体垃圾由化学家稀释气味,固体垃圾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此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19世纪末,伦敦市开始从生态观念出发,为下水道排水口配备分析化学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恢复水中生态。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材料三   建国初期,面对晴天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的问题,北京市把下水道建设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仅1950年,北京市组织群众、干部就完成了6个下水道系统的修整工作。龙须沟由改造前的恶臭漫天到改造后的干净整洁,让龙须沟居民喜笑颜开。1951年,除了修整好其余16个下水道系统,还修复下水道220余公里,新建下水道80余公里,疏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1953年,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下水道建设也迅速展开。新建城区开始按照雨污水分流制度建设排水管道,确定了北京的城市排水体制。至今,在北京老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南《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城市下水道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8年伦敦大恶臭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进行下水道建设的优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