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44
【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没有“公报”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最早以“公报”命名的报刊出现在香港。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甫一睁眼看世界,便是一片内忧外患。……在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启示下,他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办报则能做到“夷情备采”,最终实现“师夷制夷”的目标。

材料二   民国“公报”的形式非常丰富,既有民间团体的“公报”,也有教会团体创办的公报,但以“政府公报”为主,遍布政府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域。……收录的这一时期的三千多份报刊进行了统计,发现民国政府部门的公报上百种,类型包括:立法公报、司法公报、教育公报、农业公报……

从出版时间统计上看,“公报”在1911年到1915年之间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旧的新闻审查制度废除后,迎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各级政权机关及各类社会团体纷纷创办机关报,导致了大量“公报”的出现。民国“公报”崛起的另一个高峰在1925年到1933期间,这一时期新增了71份公报,仅1929年这一年出现的“公报”就有23份。除了政府公报,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行业公报”,如各种“商会公报”等,这得益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内局势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种行业群体开始成型,各行业组织内部发行的喉舌报纸或“会报”,有的也以“公报”命名。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潘祥辉《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公报”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报”发展的新特点,并分析民国以来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1-22高一下·湖北·期中
知识点:报刊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

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所占百分比
18957342.9%
189611763.6%
1897494591.8%
1898473983%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刊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四,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到民国成立,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 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 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 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 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 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 ,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 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粱《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

——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材料二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

——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比较近代中西方博物馆业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