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1
泉州记忆

20217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1)某小组对泉州历史产生了兴趣,梳理了下列泉州历史年表(部分),请将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一   泉州历史年表(部分)

朝代泉州历史概况
唐朝中后期后,受①影响,原本东西方交往通道——②受阻。泉州开始发展为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勾连传统印度洋贸易。
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③,当时主要出口的商品有
④等。大量藩客开始定居在泉州,形成了独特的藩客社群。
海外贸易达到全盛,进出口商品多达百种。1352年,泉州城扩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等都逐渐定居在泉州城中。
明成祖在位期间的“⑤ ”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顶峰,最终于泉州归来上岸。而后,由于明朝颁布的⑥政策,泉州海外贸易受到限制。
经历了几禁几弛的过程,最终在1842年《⑦》签订后,沦为厦门港附属港口,走向没落。

材料二   某小组收集的部分史料情况表

史料   名称史料   内容摘要
在泉州发现的艾哈玛德墓碑(1292年)这是一位穆斯林,该墓碑上介绍了其家族历史,并提到“葬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
《宋会要》其中提及宋高宗时期泉州港口税收增加了五倍。

材料三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每一个商人,必须付自己投资的总额百分之十的税收,所以君主从这个地方获得了巨额的收入。……这个地区居民崇信佛教。

——《马可·波罗游记》(节选)

(2)该小组搜集了两则史料,这些史料能否论证《马可·波罗游记》(节选)中的描述?请具体说明理由。

材料四   泉州系列遗产遗址(部分)

(3)为了更了解泉州,该小组寻访了泉州申遗的部分遗址,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归纳出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繁荣发展的几大要素。

该小组发现泉州在2018年也有申遗,但最终未能成功列入。小组成员对比了两次申报报告,发现本次遗产区面积是上次申报的五倍之多,且都已经有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材料五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遗产点突出阐释了这一地区的地域一体化结构以及……,使其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阶段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商贸中心和关键节点。该遗产展示了泉州对东亚、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节选)(2021年)

(4)综合上述几则材料和所学,谈谈本次泉州申遗为何能成功。
2022·上海虹口·二模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重新发现中国海洋文明——泉州申遗。

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2021725日,泉州申遗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小题1】某历史学习小组对泉州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兴趣,首先从教材中梳理了泉州历史相关年表。请将内容补充完整。
时期泉州历史概况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宋朝因
①____的崛起,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在泉州,政府设立了②____负责管理商贸与征收商税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海外贸易非常繁荣。13世纪,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对③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明初④____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但后期伴随着政策收紧,泉州海外贸易受到限制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⑤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泉州地位逐渐下降

【小题2】梳理完泉州的发展历程之后,小组发现,泉州唐以前和现代的发展史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如果想要继续补充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成员可以搜寻哪些史料?

2018年,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最终未能成功列入,2021年,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再次申遗,终获审批。小组对比两次申报报告,发现本次遗产区面积是上次申报五倍之多,同时,新增了6处遗址,具体见下表。

第一次申遗16第二次增补6
九日山祈风石刻
(举行祈风仪式)
真武庙
(道教庙宇)
清净寺
(伊斯兰教寺院)
市舶司遗址
天后宫
(祭祀海神妈祖)
德济门遗址
(泉州城南门)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南外宗正司遗址
(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管理机构)
磁灶窑址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德化窑址
石湖码头洛阳桥江口码头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开元寺
(佛教寺庙)
六胜塔
(港口地标)
万寿塔
(港口地标)
安平桥遗址、
(连接泉州安海港,也是去往漳州、广州通道)
泉州府文庙

顺济桥遗址

【小题3】新增的6处遗址,对原有内容作了哪些方面的补充?
【小题4】根据上述信息,对比第一次,你认为第二次申遗通过什么路径重新诠释了泉州的价值?
【小题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感受到泉州作为世界遗产展现了什么特征?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遴选依据标准(iv):《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示了在公元10-14世纪亚洲海上贸易的高度繁荣时期,泉州地域一体化结构和关键的制度、交通、生产、市场和社会文化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全球级的重要商业中心,体现了泉州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经过对泉州市舶司遗址的探寻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建筑基址,明确了此处有大型较高等级官式建筑群的存在。遗址出土陶瓷16551件,涉及的窑口来自泉州本地,福建厦门、漳平、闽清、建阳等地,还有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

——《世遗泉州遗产点:市舶司遗址》

材料二:泉州中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如下表)

古迹遗址类型

组成部分

制度保障+城市结构

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古城南门)遗址、天后(妈祖)宫、真武庙(官员祭海场所)

多元社群+城市结构

南外宗正司(负责宗室居住区管理)遗址、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开元寺(佛教寺院)、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寺院)、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商品产地

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运输网络

洛阳桥(连接泉州与内地)、安平桥(跨海桥)、顺济桥(连接市区与码头)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航标)、万寿塔(航标)

材料三:泉州出土的元代石碑“刺桐十字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注: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泉州陆续发现刻有叙利亚文、八思巴文、拉丁文、回鹘文、汉文等文字的基督教石刻,国际学术界将其命名为“刺桐十字架”。)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其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成功有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不同类型的丝绸之路

材料一   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城,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四   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引发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唐五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还产生了海神妈祖崇拜;占城稻种由丝路传入中国,因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

——摘编自司徒尚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主题二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五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六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游历泉州时,盛赞那是一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化大都市。唐宋以来,作为“天下货仓”的泉州刺桐港,与东亚的高丽、日本,南亚的南洋诸国,以及波斯、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地区,都有商船贸易往来。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外输送茶、丝绸、中国工艺技术,通过民间互动传播儒家、道家思想。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着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许多国家崇尚中国瓷器之风盛行,日本和英国先后形成茶道文化和下午茶文化。

——摘编自林华东《利益驱动,文明交汇——海上丝路的文化阐释》

材料七   下表是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七集的主题

主题
1穿越海峡:航运的开拓
2物华天宝:物产的流通
3货通万国:贸易的畅通
4智慧之光:科技的传播
5融合共生:文化的交流
6海内知己:人口的迁移
7碧海云帆:梦想的未来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A所在的城市名称、F所在的帝国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凿空”的历史意义。
*能力提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6)根据材料四、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历史纵横*
(7)阅读材料七,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选择部分或全部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