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性农业是宋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新发展,也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商业化与专业户的增加促进了宋代工商业的兴盛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其中,宋人在造船、指南针、印刷术等方面的成就,直接为海外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北宋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为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中原宋王朝与这些北方民族矛盾尖锐,争战不已,使西北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编减,宋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而海外贸易受到高度重视。

——摘编自高莹《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从专门记录海外情况的著作《请蕃图》《岭外代答》等书中可以看出,宋代进出口贸易规模大、物品种类多,王公贵族与寻常百姓都成为舶来品的消费者。《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道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这些舶来品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这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1-22高二下·山西吕梁·阶段练习
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因北方战难和民族政权并立而被西夏、吐蕃等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宋政府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不但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贸易额也有所扩大,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宋代以前并未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宋朝政府不仅鼓励对外贸易,还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藩坊。两宋时期,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远洋航海能力大大提高,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汉朝、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重心转移的原因并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重心地位日益巩固,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1930年美国出台史慕德一哈利关税法案,大幅提高进口税率至53%,但并未解决美国面临的困境。1934年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摘编自戴军《自由贸易理论对美国外贸政策的影响及简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中期以后,瓷器逐渐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海运的发展也为运输瓷器这类质重易损的商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都出土了大量唐代和五代的瓷器。同时,唐代朝廷为规范外商的经营,专门为外商立法,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专门掌管对外贸易。长安“市肆多贾客胡(外)人”,饶州属中下等州,著籍户数不过数万,但因属于转输城市,“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唐德宗朝,当时有留居长安达40年之久的胡人,娶妻生子,置田举质。

——摘编自宁欣《唐代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

材料二 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鼓励中外商人发展贸易的政策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则是更基本的推动因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使出口商品供给和进口商品消费的中心都转移到南方。宋代海船大则5000料,中则3000料,载重以载来计合今180~300吨,相当于900~1500头骆驼总载货量。宋代能综合运用牵星术、地表目标、水情和指南针导航技术,故海上贸易在运输成本、运输规模等方面有了陆上贸易不能比拟的优势,加之中国传统贸易结构是本国手工业品与海外香药、珠宝等资源性商品相交换,而瓷器丝绸等主要出口品供给地已转至东南地区,香药、珠宝进口品的主要产地就是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这些因素,决定了对外贸易重心在宋代不可逆转地转移到海路。

——摘编自黄纯艳《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确立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