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91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召开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均势未能挡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势头。法国跨过它古老的边界,征服了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之后险些在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覆灭。这次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在旧体系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均势,还要面对法军占领所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浪潮。

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构成的“神圣同盟”防范对国内体制的威胁;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剿灭任何对领土秩序提出挑战的国家;“大国一致”机制确定了定期召开同盟国政府首脑参加的外交会议,制共同目标,对付新出现的危机。三套机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均势是维也纳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英国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现、或短期内仍不明朗的局势,但在1904年,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国联盟。

维也纳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维也纳会议的愿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有人说:“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维也纳体系是“反动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维也纳体系却是有重要贡献的,它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2)概括维也纳体系走向破灭的原因。
2022·北京朝阳·二模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国际法的出现和发展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自13世纪以来战争频仍,英国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民族国家的时间早于西欧其他国家。此期间英国爆发过百年战争,玫瑰战争,三十年战争及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间的战争等,从侧面激发着整个民族的国家意识。民族国家的建立来自于政治上暴力集权的建立,经济上以税收为主的改革和文化上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发展,当战争触犯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时,建立独立和平的国家就成为民族最为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个民族愿意在别的民族的统治下生存。

——摘编自孙相卓《战争与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建立》

材料二   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面对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主要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领土争议的现状,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随着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为突出,2018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发展成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体系是由哪一年制定的什么条约所形成的?如何理解这一体系“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说明“港澳特区为什么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1031日通过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这里,我想从500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国际关系演变的纵向脉络,以及世界与中国关系的互动与变化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大变化、大变局的发生,则有赖于引起全局变化的大事发生。因此,当我们观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至少可以从五百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长镜头回看中,寻找导致或促成历史发展不断量变和质变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填写完成下表中“世界大变局”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世界大变局(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间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重大影响
1500—1900A组:①原本在世界上处于相对平衡的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被打破,形成了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大国实力均衡为代表的、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B组:三十年战争及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拿破仑战争及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原则,以及与此相伴相生的以欧洲大国任意安排欧洲其他小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形成的西方大国的“势力均衡”原则和“欧洲协调”机制,以及进一步强化的欧洲资本主义大国任意安排、征服、占领和殖民世界上其他弱国和地区的强权政治原则。
20世纪C组: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D组:③
21世纪E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多强”的力量正在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多极化和均衡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世界观日益受到以平等成员身份加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的推动,积极寻求“国际化”,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提供了国内政治前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震荡,被中国当局和精英视为一次参与国际社会的良机。1917年正式参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将战争视为中国结束其传统孤立主义政策,成为国际社会正式成员,以相对平等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的绝佳机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世界诸大国承认中国的领土完整。此后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个更为重要的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发展。

   ——根据伍斌《徐国琦教授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述评》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材料一   19世纪初.列强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的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该体系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列强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在这个结构中,英国以其在制海权.殖民地、工业.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优势,几乎达到了全球霸权的程度;俄国则依靠扩张所得的辽阔领土及其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势的增长,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为了防止因任何一个大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而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仲裁与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和平与均势。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欧洲协调”,亦称“共管均势体制”。各大国正是通过这种松散的共同管理方式,使均衡、克制和合作成为拿破仑战争后的40年中欧洲政治的标志。尽管到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系列局部战争,但并未影响欧洲的整体和平与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已经相当明显。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创伤使德国历史学家施宾格勒感叹“西方的没落”的话,那么更多的人在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创伤之后,则直截了当地认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死亡。与欧洲的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空前强大。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版图和军事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没落”或"欧洲已经死亡”的含义,并归纳近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