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拥挤的地窖和阁楼(法国)里尔和鲁昂得到了复制,工业贫民窟的恶劣后果引起了医生、作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波德莱尔问道:“无论一个人属于哪个党派……看到这些体弱多病的人呼吸着工厂的尘土,吞食着棉絮,身体被白铅、水银……浸透,在虱蚤之中,人类最伟大和最基本的美德在那儿与最刚强难化的罪恶、出自教养院的污秽相互依偎,怎么可能不被触动呢?”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著《公共卫生史》

材料二   19世纪在铸造大口径磨光下水道和铁管方面的成就,使远距离供水成为可能,同时至少也能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许多医务官能毫无困难地证明污秽拥挤和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与城市传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比河特丽斯和悉尼·韦布指出:19世纪是市政社会主义的世纪,大楼内每一项单地的改善都要求归集体所有并集体经营市政设施:自来水总管、蓄水池、导水管、抽水后,水总管、污水处理厂、污物处理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2时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认识的不同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的重要启示。
2022·辽宁·模拟预测
知识点:城市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有关美国太平原农业开发的相关著述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明翰和布雷德福这些城市里,工人住房都是背靠背盖起来的。所以,在每一层住房里,四间房间中有两间房间是空气和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的。除了两排房屋之间有勉强能通过的过道外,再也没有其他空地。在曼彻斯特,根据当地警察局1841年的调查,大约有109处宿夜处,那儿不分男女都睡在一间房间里,还有91处乞丐宿夜处。1843一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地方,7000位居民仅有33个厕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在其他大多数港口城市,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材料二   利物浦市政会于1840年颁布《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于1842年颁布《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要求。从1860年开始,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后来,市政府根据地方条例和国家立法,不断查封坏的杂院房屋,开列不卫生地区名单,并征购坏房屋进行拆毁。到19世纪80年代,利物浦每幢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不到6个人。市政府成为一个大房产主,在1855年时拥有公寓房屋400多幢,到1909年时拥有公寓房屋2000多幢。到19世纪80年代,其他城市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曼彻斯特、普雷斯顿等北方纺织城镇,以及利兹、设菲尔德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城镇,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都在5人上下。

——摘编自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府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城市与生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封建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在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材料二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19世纪的英国产生了大量贫民窟。部分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

——摘编自《观点》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