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1958年,为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先后有1472名教职员工从上海交通大学迁到了西安,其中有教授、有年轻的讲师,也有学校教学工厂的技工,以及幼儿园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迁人。

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西安交大西迁馆有一面照片墙,上面排列着46位西迁教授。第二行左起第一位,就是周惠久。195896日,将近50岁的周惠久一家七口坐着火车来到了西安。迁校西安后,他率先在大学开设金属机械性能课程,并先后主编《金属机械性能》教科书和《机械工程手册》的“材料   强度篇”,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金属力学性能条目,为我国材料   强度学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惠久教授在金属材料   强度科学方面造诣极深,他所阐明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被列入19631964年国家重大科研成果104项。他领导的“低碳马氏体强化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他出席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   大会及第六届国际热处理年会,并应邀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旨学术报告。

——摘编自陈小玮《交大西迁人的家国情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惠久教授的主要成就及体现的西迁精神。
2022·湖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西迁云南,到达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迁伊始,西南联大仅有文、理、法商、工学院,在校学生1506人。而到1945年,西南联大有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电讯和师范)和一个先修班,5个研究所(下设17学部),比西迁前有了极大的增长,前后在校学生约有8000人,毕业生有3800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西迁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若干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并非只是书斋里的经学玄论,许多学术理论研究都能够从中国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兴盛与发展,其中不少思想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杨邵军《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北京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方针,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写道:“减少沿海城市高等学校招生任务,相应地扩建内地学校,提前在内地增建新校等措施……将交通大学机械、电机等专业迁至西北设交通大学分校,准备在两三年内全部迁出”。1956年,第一批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背行李,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展开。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可见,交通大学的西迁,不是交大一所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的重大抉择,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摘编自彭薇《交通大学“西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及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交通大学西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时期高校西迁体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为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调整前总人数调出人数留校人数调进人数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655213114
北京大学5241112031
南京大学27189312
浙江大学2624202
协和医学院15213114
交通大学139437
上海医学院103707
北方交通大学54101
私立岭南大学6600取消
私立教会大学5500取消
小计(所/人)10/22410/1648/605/318/87
其他(所/人)39/9032/6814/2258/14465/166
总计(所/人)49/31442/23222/8263/17573/253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调整前
总人数
调出
人数
留校
人数
调进
人数
调整后
总人数
清华大学655213114
北京大学5241112031
南京大学27189312
浙江大学2624202
协和医学院15213114
交通大学139437
上海医学院103707
北方交通大学54101
私立岭南大学6600取消
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5500取消

——据《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整理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