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魂的重要性

材料   1925年,鲁迅在《华盖集续篇》一文中说:“中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热血民魂

人物简介
张謇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
孙中山鸦片战争后,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族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欢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6,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1922年到1924年初,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鲁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山东·模拟预测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三民主义孙中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把这句话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活动
林则徐面对鸦片走私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危害,主张严禁鸦片.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柴烟,并在虎门海滩公开俏毁收缴的鸦片。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张謇甲午战争后,张謇舟政从商,他鲜叨地提出了“实业投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你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1905年日俄战争后,积极推进立宪,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其和,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巧稳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一通州师范,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李大钊面对常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5而造成的深业灾难,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杆击旧礼找,旧道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热情讴歇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20年3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田,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1922年8月列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具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具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所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习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的诞生离不开时代,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简介
郑观应
(1842—1922)
早年学习英语,任职洋行买办,并经营企业。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积极宣扬中体西用的主张并投身洋务运动,曾任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总办。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开始宣扬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并提出要同列强“商战”的理论。有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是其代表作。
梁启超
(1873—1929)
1895 年,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此后领导强学会,创办《时务报》,主讲长沙时务学堂,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赞成共和,曾入袁世凯政府任司法总长;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强烈抨击。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李大钊
(1889—1927)
191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鲜明地批判旧礼教与旧道德。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1920年,和陈独秀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任选两则材料来论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求:自拟题目,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音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江苏五才子”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他所主张的“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良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摘自百度《张謇先生生平》


(1)根据材料中张謇的生平介绍,概括他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张謇的哪些时代精神可以为当代所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