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8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上重要的商贸通道(如下图),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崇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一股饮茶之风。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茶叶逐渐成为中国输俄的关键商品。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而此后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中俄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主导中俄茶叶贸易的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意义。
21-22高一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
知识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索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股饮茶之风。随后,俄国使团和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长期保持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了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今。”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近代中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在中俄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等

   
       明清时期晋商茶叶输俄路线图
(1)根据材料,概述“万里茶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万里茶道”是一条以运输交易茶叶为主、拥有明确线路走向的水陆混合交通线路,最初是为满足中国西北各民族、俄罗斯乃至欧洲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要而开拓的国际商道,实现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和民生需求,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其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客观存在。活跃在茶道上的各行为主体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万里茶道”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

——均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发展的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