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的粮食仓储包括正仓、义仓、常平仓和社仓四种。正仓亦称官仓和省仓。正仓一般设在京城、各重要转输地点和边境驻军地区。正仓积谷数量很大,北宋京城正仓年积谷最多时达700万石。宋太祖乾德元年(963),令各州县开始设置义仓,直至1094年,中间历经五次设置和废止,此后未再废止,南宋时则一直存在。常平仓的设置比较广泛且经营规模甚大。1006年,在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等路皆立常平仓;1020年,荆湖、川陕、广南各路皆置常平仓。1021年,各路总籴数183万余斛。为了赡养州县郭内老幼贫疾不能自存者,仁宗嘉祐二年(1057),诏天下置广惠仓。原来没人绝户田皆由官府出售,后来枢密使韩琦建议,请留勿卖,募人耕种,收租谷另置仓储存,用以救济经常性的老幼残疾贫苦无依者。社仓多由民间劝输并由民间管理,接受地方官吏的监督协助。义仓多为官办,随同王赋输纳,不由劝捐。由于人口剧增,且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失等原因,粮食在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危机。例如北宋仁宗时朝廷每年要从江南等地买米200万石。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粮仓设置的特点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政府重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21-22高二下·四川凉山·期中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 至汉代,统治者都曾大兴“常平仓”。隋朝后,官方“社仓”带有强制性。隋文帝下诏各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如当地出现饥饿贫困者,以社仓赈济百姓。宋代设


“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有济贫、恤孤之用。明朝规定,各州县必须立东、南、西、北四仓,每年储米粮,储备满两年的量,仓由“笃农”专人掌管,民户出谷多者,可免征税两
年或补授官衔。清朝时也有社仓、施粥厂等做法。汉文帝时期“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南朝时期“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咸加振恤”,宋朝曾“诏募民修农田水利”,清代地方常举办义学、施医局、埋葬厂等,进行社会救济。

——据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探究》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发达国家经济发 展迅速,在创造巨大财富基础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即使遭遇年老、疾病和失业等困境时,仍能过上温饱无忧、不失


尊严的生活。这种重视社会平衡发展的欧洲模式被称为“福利国家”模式。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很大压力和考验。该时期,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唐虹《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粮食储备与安全。

材料一   中国的粮食储备从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周礼》提出"荒政委积"。汉代中央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隋朝,长孙平在二元储备基础上增设义仓,义仓是委托社司管理属自治,由百姓自发捐粮,为典型的民间储备。唐朝加强了对义仓的干预;由自愿纳粮变为按户等征收,管理也从社司转变为州县。南宋朱熹建立具有互助性质、民间力量主导的社仓,并被后代所继承,正式开启了中央、地方、民间的三元储备制度。明清时期于都城设京仓、通州仓,漕运线上设水次仓,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各州县设常平仓;由地方各级官员主导;于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均由民间管理。

——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众多贫困人口膳食结构单一,淀粉类食物的热量在能量中占的比例高,营养质量低,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世界饥饿重点地区,有35个国家的6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况,其中有16个国家由于自然灾害、内战和冲突,粮食紧急形势更为严重。同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小农业生产者经营规模越来越不稳定,世界粮食的可供应量及稳定性都有所下降。因此,世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采取重大措施,以在新世纪实现和确保可持续粮食安全。

——摘编自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现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