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使儒家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东汉儒生牟子原著《理惑论》在讲述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时而引证《老子》时而援用儒家学说,表现出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玄学交融并汇。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建立哲学体系时运用的不是来自印度的因明逻辑,而是魏晋玄学的形名学与言意之辨。

——摘编自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时至近代,在中西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中学”的势力曾远大于“西学”。近代早期,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表示怀疑,而在主观上处处维护其尊严。到19世纪60年代,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有些地方落后,于是热衷“洋务”,提倡“西学”。但是“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始终坚持的是“采西学、制洋器”的原则。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对进化论、民权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摘编自李侃《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1-22高二下·山西运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