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45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000年前埃及历法划分了洪水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其后又发明了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工具--影子钟。
公元前560希腊人发明了日晷(利用日影变化计时的工具),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计时工具及制定了先进的历法。
700-1000中国人开始使用水车驱动的漏刻(利用流水变化)来计时。
14世纪末机械钟在欧洲问世,主要满足僧侣生活需要。
1582格里高利历问世,即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
1656第一座摆钟出现(利用单摆定律计时)。
1847英国所有铁路使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1884全球时区制度确定,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全球标准时间。
20时间30年代末出现了更精确的石英钟(利用特定的频率振动计时)。
1952第一台铯原子钟(1500万年误差1秒左右)出现,后来世界计量大会将铯原子的振动频率作为计量秒的世界标准。
1964东京奥运会使用了第一台计算机计时装置。

——摘编自琳达·福尔米凯利(美)《计时:时间的历史与科学》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两处及以上),以时间计时演变为线索,自拟标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安徽黄山·二模
知识点: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76年英国成立格林威治天文台,向社会提供时间服务。到1847年,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法定时间。1883年,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施行,形成了基于格林威治子午线算出的5个时区,这一计时方式在美国迅速推广。欧洲和北美每个城市都实行地方时(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的情况走向结束。与此同时,由于天文学家的出色工作,英国历年发表的以格林威治经线为基础的航海历,使航海员在海上测量经度变得十分方便。因此,多数国家自发地向格林威治时间靠拢,使用英国航海历。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等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华民国曾将中国划分为昆仑、新藏、陇蜀、中原和长白等五个时区,全国各地所用的时间比较混乱。1949年,“北京时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问世,全国各地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标准时)作为标准时间,五时区计时的旧制成为历史。在实际生活中,我国新疆地区同时使用乌鲁木齐时间(东经90度标准时)和北京时间两种标准。1966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到今天,该机构通过长短波系统、低频时码、互联网、卫星单双向传递、光纤传递等方式进行授时。研究表明,我国授时中心所测定的北京时间的准确度位居世界第三。

——摘编自郭庆生《中国标准时制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计时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标准时制推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往往追随大自然的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中东、东亚、南亚、美洲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也是如此。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受人类社会交往空间的限制尤为明显,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自大航海以来,欧洲各国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本初子午线,形成了多条本初子午线并存的局面。工商业的发展则使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交往更加频繁。仅在1851年伦敦博览会期间,坐火车旅行的人多达600万。原有的时间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交往需要。于是,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到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法定时间。1882年美国倡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以确定一条能在全世界通用的计算时间和经度的本初子午线。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召开,最终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三



(采自: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国防部测量局《天文年历(民国三十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计时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世界计时与古代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新中国将北京时间作为全国标准时间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