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242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上重要的商贸通道(如下图),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崇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一股饮茶之风。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茶叶逐渐成为中国输俄的关键商品。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而此后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中俄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主导中俄茶叶贸易的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

材料   二万里茶道湖南段建筑遗产的类型包括古茶行、古茶厂、茶亭、茶园,码头、风雨桥、古驿道及古街等八大类,共计90余项。

万里茶道湖南段建筑遗产分布比例表

按区域划分数量/项比例%
长沙22.2%
岳阳2527.5%
益阳3942.8%
株洲33.3%
娄底2224.2%
合计91100%

——据曹冬《基于空间组构的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意义。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万里茶道的史料价值。
2022·湖南·模拟预测
知识点:明清的商业 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索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股饮茶之风。随后,俄国使团和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长期保持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了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今。”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近代中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在中俄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等

   
       明清时期晋商茶叶输俄路线图
(1)根据材料,概述“万里茶道”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的重大意义。
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中蒙俄的文化交往、商贸往来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后,伴随俄国社会逐渐形成饮茶之风,以晋商为主力军开辟了一条由中国内地通往欧洲,长达13000余公里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1792中俄《恰克图市约》后,双方贸易快速发展。19世纪20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基本达到顶峰。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万里茶道有了新变化(如下表)。1862年的《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使俄商获得在华茶叶贸易免税、低税,及深入中国内地贸易的特权,晋商在与俄商的竞争中逐渐失势。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侵华动乱之机对在俄华商加重税收,加上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万里茶道受到致命打击。到20世纪初万里茶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俄商贩华茶数量与在华茶行、人数

年份贩华茶盛(担)占华商独俄茶比重(%茶行家数茶行人数
1868132510.86
187231899616.40949
187833646717.201755
188778287528.981194
189483416640.0212106
189894650061.5016165
191097440062.4229849395
191390700062.83122956765

资料来源:据李康华、夏秀瑞、顾若增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贸易出版社1981年版)附表6、附表7相关数据梳理。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论述》等

材料二   万里茶道见证了中蒙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互动,见证了沿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各地区各民族在开辟、维护、繁荣万里茶道的历程中,培育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合作共赢、诚实守信的“茶路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以诚相待、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开放创新的时代品质,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是沿线各国人民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的体现,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万里茶道申遗,符合打造文化交流互鉴平台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黄柏权,巩家楠《万里茶道:跨越亚欧的“世纪动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万里茶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贸易有了新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及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至17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地商人将中国茶叶带到欧洲。随后,俄国使团和官私商队纷纷到北京进行茶叶贸易,开辟出三条中俄贸易路线。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后来,因边境形势恶化,互市一度中断。1728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恢复了互市贸易,使得茶商聚集于张家口、库伦、恰克图等地,“万里茶道”初步形成。此后中俄边境保持长期的稳定局势,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输俄华茶主要来自福建武夷山,由于清政府不允许外商到中国内地采购茶叶,晋商垄断中俄茶叶贸易。

材料二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期间,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复兴“万里茶道”有机结合。“万里茶道”是一条以运输交易茶叶为主、拥有明确线路走向的水陆混合交通线路,最初是为满足中国西北各民族、俄罗斯乃至欧洲对中国南方茶叶的需要而开拓的国际商道,实现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的互补和民生需求,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实现了中国南方与北方、俄罗斯乃至欧洲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流与文明互鉴。其沿线留下的古茶园、村镇、纪念性建筑、古道和相关工具、器具、文献以及与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相关联的茶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万里茶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客观存在。活跃在茶道上的各行为主体淬炼出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万里茶道”的存续期,正是中国从传统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大变局时期,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从彼此封闭走向全球化的起始期。

——均摘编自黄柏权、平英志《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茶道”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万里茶道”发展的价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