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守仁认为小学教育“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对于教师要“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日惟自欺”。他还告诫弟子要远凶人,近良士,并且告诫上门之人勿为浪荡之行。

——整理自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等

材料二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推出小学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像《记江西康女士》中独立自主的康爱德,又像《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中刻画的为民主革命献身的英勇夫人等。选取的男性形象,如《法兰西之革命》中提到的孟德斯鸠、卢梭、拿破仑等人。教材还呈现了大批实业家人物形象,皆是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优秀的实业家,此外发明家、科学家形象亦比比皆是。

——摘编自闫苹、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

材料三

新中国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材料四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的小学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人物形象选择蕴含的价值取向,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价值取向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共性。
(4)根据材料四,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21-22高一下·江西宜春·开学考试
知识点:教育与选官用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从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1877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为北洋海军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等《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8月,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据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出一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并结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中国近代留学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开中国近代留学之先河的是容闳、黄胜、黄宽。虽然他们赴美留学纯属偶然但揭开了中国近代留学的序幕。尤其是容闳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首倡人和奠基人。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怎样挽救垂危的祖国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容闳的教育计划“借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正是反映了这些改良派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中国实业改良中国政治的愿望。于是容闳选派优秀青年留学的主张与具有洋务思想的曾国藩“求强”的意愿一拍即合。终于,1872首批30名幼童在监督陈兰彬的率领下赴美留学。此后清政府又陆续派出三批幼童。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很快取得成效。他们在读完预科后进入美国大学所选专业大都是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有电学、医学、采矿、五金、土木工程、铁路建筑等而且成绩大多不凡。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较之男子留学起点低开始晚人数少且道路曲折。它是中国妇女走出深闺,走向解放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是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后又赴美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女子。……甲午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展开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女禁、兴女学和强种保国联系起来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主张男女平权女子学校渐次在中国大地兴起。……晚清之际女子留学专业以师范家政、工艺为主直到“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开始突破贤妻良母局限。……纵观近代女子留学妇女们在留学实践中促进了民主思想在女界的传播并推动了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1950年至1953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1954年至1956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6802名。这期间国家先后对留苏学生的专业进行过三次调整从学习社会科学、理科和一般工科的学生中抽调一部分改学工业和国防工程所需的重点专业和尖端学科。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百年潮》2008年第11)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赴美留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女子留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苏联的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