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4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和建设

材料一   1928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使反动统治阶级发生分裂和战争。红色政权能够利用这种矛盾长期坚持下来。此外,红色根据地还能使红军获得便利于作战的地势和足够的给养。

“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王明等人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低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低估了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他们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主张在湘鄂赣各省“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进而推进与争取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作出的,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使敌军疲于奔命,红军取得主动权。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好比展翅高飞的大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为两翼。因此,总路线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在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大工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而且私营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基础。这些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不可能担当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主要依靠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并依据需要和可能改建、扩建这些工业,还要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的大型工业骨干企业。为此,国家有必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国情,说明三大改造对于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2022·北京海淀·一模
知识点: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星星之火引发燎原之势,在朱、毛红军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之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湘鄂西、鄂豫陕等根据地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发展到相当规模。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经过一系列曲折的过程,193111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江西瑞金叶坪谢氏宗祠隆重召开了。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937

材料二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党政军领导机构延续了中央苏区的设置,并有所创新。

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性质发生了两次重要改变。第一次是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要改,“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毛泽东指出:“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各阶层人民的利益的。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级。”人民共和国首先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还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

1936115日,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这一选举法的内容较之1933年中央苏区所颁布的选举法有以下重要改变:一、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二、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三、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上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选举法内容的修改,扩大了人民阵线的范围,为实现苏维埃选举提供了法律保障。

——贺永泰,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承前启后的转变与过渡——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西193510月—19379月)》,《党的文献》2019年第3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在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性质的第一次重要改变作出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苏联)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术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44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

材料三   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材料四   192512月,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