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0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缝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阕、筑亭障以逐戎人…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至辽东,延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摘编自《史记》

材料二 唐太宗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硙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期每年从边地輪入大量马匹、牛羊等桂富,以满足军事、文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大力提倡“五族共和”。…进入1920年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明显地以争取建立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主要内容。

——摘编自耿云志《孙白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流变》

“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观念相件而生、同步形成。具有民族聚合体和国民共同体双重属性的“中华民族”成为与国家疆域相一致的符号表征。通过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道义与法理基础的国家伦理。

——杨宇泰《铸牢中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北部边疆面临的威胁及秦始皇的应对之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名称及使用时期,根据材料三指出1920年代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及实践努力。②新中国成立后体现“民族认同与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机结合”政治制度是什么?
20-21高三下·河北保定·阶段练习
知识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一一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一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对于我们是完全适宜的。”

一一摘编自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其“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区划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放弃联邦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该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

——摘编自人民网2014年4月1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如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著《从多元走向一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结合当时内地的行政区划制度特点,概括其“不同于内地”行政区划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熙帝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经略边疆的贡献,并据此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元朝在政治体制整合、清朝在宗教管理整合上的具体举措。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民族互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各民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附的边地民族,中央政府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在内附各族部落中设置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此外,唐朝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据考古发掘,西域焉耆地区发现小米、高粱、麦粉、胡麻及铁犁、铁镰、石碾础等生产工具。一些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半定居生活转变,开始营建城市,修筑宫殿。于此同时,唐朝每年从边地输入大量马匹、牛羊等牲畜,以满足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胡族的生活习俗、歌舞器乐等也成为盛行于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华主编《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该图已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32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

——摘编自人民网2014年4月1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时期的整合互动更是全面而深刻,包括政治体制的整合、怀柔政策的整合、经济交流的整合、宗教管理的整合等四个方面。如元朝的政治系统,把中国各民族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清朝宗教管理的整合,在心理上协调了民族关系。

——摘编自徐杰舜著《从多元走向一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央政府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名称,并结合当时内地的行政区划制度特点,概括其“不同于内地”行政区划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在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经略边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元朝在政治体制整合、清朝在宗教管理整合上的具体举措。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民族互动”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