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各地学堂数量加速增长,散漫无序,并在师资比例、中西学课程设置以及学堂与科举的关系上存在诸多争议,严重影响着新式学堂教育的普及,不能满足朝野上下的期许。来华外国人士和出洋游历官绅不断呼吁统一学制,以利于学务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颁行《钦定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教育进入有学制系统的时期。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所定学制又被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将学业划为三段七级,自蒙学堂至大学堂,总计约20年才能完成全部学业。

《钦定学堂章程》首次正式规划出新式教育全面发展的蓝图,力求根本改变学堂散漫无序、新旧体制彼此抵牾的状态,将所有学堂纳入类型、层级,科目、教学、管理相互配套的统一体系之中,解决了新旧教育的衔接转换问题,循序渐进地系统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21-22高二下·江西南昌·阶段练习
知识点:清末新政清末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全新的技术和操作要求,而劳动者往往必须通过集中的、系统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这些资格,于是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洋务运动”,就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主的。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是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1904 ,清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近代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922 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这一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教育融合到普通教育体系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1946 ,全国有职业学校724所,是民国历史最高数,但尚不及当时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的十分之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84年以来,经济体制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基础。1985年,《中共中 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全国兴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1996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时期顺应对外开放的大潮,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一系列合作项目的实施,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1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符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人士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倡导培养新型国民,他们将具有独立的人格、开放而自由的人生价值、新型的国家观念和建设新型国家的本领。从本质上讲,这种新式教育是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也是以人为本的。从国民教育的思路出发,民国初期的教育家又具体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美感教育,三者相辅相成,旨在将培养新国民落到实处。

——摘编自郝莫云《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式学堂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