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萌芽于唐末,经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形式。

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

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赐予岳麓书院儒家经典和注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平时由儒士讲课,考试则请县官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主持。

——摘编自《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侵略者除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采取各种方式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教会学校就是文化侵略的一例明证。事实表明,西方教会对于兴教办学有着极为明确的认识和目标。他们就是要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学生接受“西方文明”,使之成为“捍卫和促进”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有效力量”。西方教会在近代中国所办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宗教(即《圣经》)、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以及西方国家的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教会学校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整理自《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不同点及它们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与近代教会学校教育的历史作用。
21-22高二下·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教育与选官用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科举制犹如指挥棒,使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传统的私塾、书院采取授徒的方式,背诵儒家经典。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

——摘编自李侃   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教育相比,说明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哪里,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朝。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标志着近代新学堂的兴起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继同文馆之后,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设在地方和通商口岸的居多。新式学堂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因而洋务派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各种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洋务派认为教育必须讲究实用性,培养出应付时局的人,这就使得新学堂遍设包括声光电化在内的各种自然科学课程。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规定的21种新设理工农医专业中,即开设有465种完全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课程。同时效法西方采取班级授课,按专业分科进行教学。

——摘编自范亚林《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与传统书院相比,洋务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