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品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了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

——360百科

材料三   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对于英国工业发展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作简要评价。
16-17高二下·湖南长沙·期末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开始,西欧国王把社会控制在自己手中,大权独揽,这就是专制主义,专制王权。中世纪的混乱消除了,国家就统一了,中央集权就形成了,早期的民族国家形成了。民族国家是近代历史开始的标志。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也接踵而来。专制王权最早出现在西班牙、葡萄牙。谁先建立专制权力谁就先发展、先强大,所以欧洲最早强盛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然后是荷兰,再后来是英国和法国,都是早期统一、形成强大王权的国家。专制王权相对于封建战乱有其优越性。西方的“发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以后,西方超越了比它先进的东方。专制王权的出现是西方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专制王权“好”还是“不好”,取决于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早期西方政治格局的变化。

材料二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率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地对于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到民国成立,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 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 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 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 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 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 ,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 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粱《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