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7
“东海西海,心同理通”,理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统一与多样,有着不同的视角。阅读材料,充分运用材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路德的一个重要思考是如何把《圣经》直接交到民众手中,用德国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是他的答案。德文本出版后既实现了还宗教于民众的目标,还找到维系全体德意志民族的最佳工具。更重要的是,人们一旦拥有自己的《圣经》,一旦开始了对基督教中历史的成分和非本质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就不会中止,直到对《圣经》,这个基督教的最后权威的批判。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在高纬度地区开始,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竟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岸繁荣的13世纪形成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1620年到1720年,又一个寒冷期导致了“17世纪危机”,它在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西方阿奎那理性神学一变而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学”,或者说对于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注重经典考证和实学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东海西海,心同理通”,或可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其变迁的共同原因:①主要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变迁,特别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其背景。②认为主要是思想内在理路决定,需要检讨思想史来展开。

——据(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小冰河时代》等整理


(1)写出路德的代表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种解释,您更侧重于哪一种?侧重解释①,请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为例予以阐释。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修养论主张予以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19-20高三上·浙江绍兴·期末
知识点: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意涵,也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和多重的认知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的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在高纬度地区开始,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竞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海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费根《小冰河时代》等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予“文艺复兴”的含义完整地解释。
(2)根据材料二,按唯物主义原理阐释欧洲人文主义“复兴”的历史背景。除此之外你还能提出哪些视角?
(3)思想的变迁往往体现在建筑文化上。根据材料三,指出图中建筑的名称及其建造者,并简述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宋·东京)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二   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在高纬度地区开始,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竟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岸繁荣的13世纪形成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1620年到1720年,又一个寒冷期导致了“17世纪危机”,它在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图片中西方“新事物”的出现,有学者认为“东海西海,心同理通”,或可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其变迁的共同原因:①主要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变迁这些外来因素来解释其背景。②认为主要是思想内在理路决定,需要检讨思想史来展开。

——据(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小冰河时代》等整理

材料三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等改编

材料四   “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代也。”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


(1)根据材料一,依据“一定思想文化是经济社会变迁的反映”分析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种解释,您更侧重于哪一种?侧重解释①,请聚焦图片建筑的文化与精神意涵,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予以阐释。侧重解读②,请聚焦图片思想家的核心精神,结合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修养论主张予以论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简要评价这一“共同意趣”。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梁启超提及的“过渡时代”的特征。
重要人物是时代进步的标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才人物像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和罗吉尔·培根等人必然都具有完全科学的头脑。他们本能地认为事无大小,全都可以看做支配全部自然秩序的普遍原则的体现。……发明刺激了思维,思维又加速了对自然界观察的进展,同时希腊的手稿也显示了古人的发现。虽然直到1500年欧洲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还没有公元前212年去世的阿基米德那么多,但到1687年的时候,牛顿完成了巨著……,整个世界也就因之进入了崭新的现代。

——摘编自(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材料二   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竟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海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

——摘编自【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费根《小冰河时代》等

材料三   世人对拿破仑的评价,有以下几种:①他睿智好学,有时一意孤行;②他慧眼独具,有时好高骛远;③他宽宏大量,有时刚愎自用;④他任人唯亲,却众叛亲离……他是一个伟大者,万众瞩目;他又是一个孤独者,茕茕孑立。

——摘编自(美)艾伦·肖姆《拿破仑大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历史地位。请写出1687年牛顿的巨著,并说明它使“整个世界也就因之进入了崭新的现代”的道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地中海海岸13世纪形成的繁荣的物价模式”的建筑成就及其主要设计者,并简述此建筑修筑的主要目的。
(3)选择材料三中四个观点的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