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3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动力来自于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奋斗和不懈追求。在国家民族发展顺利时,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人们建功立业,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激励着人们救亡图存。
仁义博厚"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传统规范,又是区别善恶的标准,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做人处事所遵循的主流。"义"是仁的精神的延伸,是仁的具体化。"博"是仁的精神的扩展,表示博大的胸怀与宽容。"厚"是仁的精神的积淀,表示厚重、厚德、厚道。
爱国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艰辛而不屈,久经风雨而愈强。爱国必然要求统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自古就有大一统思想,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
和合天下"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和"是和平、和解、和睦、和谐之意。在中国各个领域、各类学科中,都以"和"为主流,为最高境界。"和合"更是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中华民族与外民族的各种关系上,不仅是和谐,更是包容。不仅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独特性,而且重视其融合性、统一性。

——摘编自夏林《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


上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种表现形式,就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明确某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江苏苏州·一模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材料三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4)江泽民曾说,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