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时“广州地当要会,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凑”,对外贸易空前活跃。西域商人……大多在广州碇泊,西方的香料、象牙、玳瑁等在广州集散,内地所产丝绸、纸张、瓷器等也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每日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有10余艘。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口岸城市的发展和晚清近代化的进程。到19世纪末,中国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据统计,晚清时期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有26处,华北有6处,华中有5处,华东有10处,华南有20处,西南有7处,西北有9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时广州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口岸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022·全国·模拟预测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三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的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到19世纪末,中国的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26处,华北6处,华中5处,华东10处,华南20处,西南7处,西北9处。口岸开放城市约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如此众多的开放口岸,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难以评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秦汉之际,匈奴趁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之机,占据河西走席,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断绝,丝绸之路随之中断。汉武帝时,伴随着匈奴势力被逐出河西走库,张骞通西域获得成功,因匈奴阻隔、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以至公元14年罗马元老院诏令禁止男臣民穿戴丝绸服装,对妇女们使用丝绸也做了一定的限制。东汉时,西域仍是丝绸之路枢纽,成为中亚、西亚商人会集之地。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现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随着东汉政权的衰落,东汉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丝路暂时中断。东汉以后的魏、晋又部分地恢复了与西方的交通。

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唐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西域商人航海而东者大多在广州破泊,“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每日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10余艘。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丝绸之路发展演进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