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4
【近现代人口迁移】

材料一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材料二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针对人口迁徙规律总结出“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例如2013年北京就有合同聘用境外专家22604人,持工作签证者20869人。上海合同聘用专家人数更多,达51805人,持就业签证者也达58911人。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拉力”因素。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了对圈地运动的限制,议会通过数以千计的圈地法,使圈地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原来亦工亦农的手工业者因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生活来源,他们光靠手工业再也难以独立支撑下去了。同时,农业技术革命和19世纪农业生产开始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业所需劳动力减少。英国农村人口从18世纪下半叶起就开始大量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5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开始下降,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却迅速上升。针对这种情况,1846年、1865年议会先后通过的济贫法案对在城市的贫民不再进行遣返,并扩大了救济贫民的范围和居住区。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业人口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影响。
人口跨地域转移

材料一   1885年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针对人口迁徙规律总结出“推拉理论”。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是完全盲目的无序流动,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住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

——摘编自胡磊、刘胜男《人口迁移行为规律及其理论进展》

材料二   “华工之往美,实由美人之招之使来也。当加罐宽尼省(加利福尼亚)初合并美国之时,急于拓殖,而欧美及美国东部之移民,惮其辽远,来者不易,资本家苦之。及觅得金矿,盛开铁路而劳佣之缺乏更甚,是以渡海而求之于中国。今此,加罐宽尼之繁盛,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

材料三   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例如2013年北京就有合同聘用境外专家22604人,持工作签证者20869人。上海合同聘用专家人数更多,达51805人,持就业签证者也达58911人。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人口“推拉理论”解释晚清时期“华工往美”的“推力”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21世纪初国际人才流入中国的“拉力”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目前考古学界认识,农业革命从公元前9500年开始先后在中东、印度、中国北方和南方等若干区域发生,随后逐步扩散到若干其他地区。农业革命伴随劳动生产工具从旧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演变。农业革命逐步创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对话卢锋: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除了由机器造成的事故外,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数百万从前的农业工人从开放的田野进入工厂,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

——摘编自【美】大卫·罗斯纳《20世纪史》

材料三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农业革命出现产生的积极作用,概括农业革命后“人类疾病模式”的特点,并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传染病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大量华工走向世界”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