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光(绪)中兴时期,在欧美传教士在华开办慈善医院、育婴堂、聋哑学校的冲击下,清朝掀起一个重建被毁救助机构和设施的高潮,如直隶府保定育婴堂,由总督李鸿章及下属捐银、筹款6万两,每月得息银600两作经费。1877年,上海绅商经元善联合在沪绅商成立沪上协赈公所,进行义捐赈灾。此后,义捐赈灾渐成风气。1878年李鸿章建议清廷社会救济“兼筹教养”,此后,直隶、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工艺局普遍发展起来,社会救济由单纯的救助转向“养”“教”“工”并举。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时期社会救助事业的新特点》等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21-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试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光(绪)中兴时期,在欧美传教士在华开办慈善医院、育婴堂、聋哑学校的冲击下,清朝掀起一个重建被毁救助机构和设施的高潮,如直隶府保定育婴堂,由总督李鸿章及下属捐银、筹款6万两,每月得息银600两作经费。1877年,上海绅商经元善联合在沪绅商成立沪上协赈公所,进行义捐赈灾。此后,义捐赈灾渐成风气。1878年李鸿章建议清廷社会救济“兼筹教养”,此后,直隶、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工艺局普遍发展起来,社会救济由单纯的救助转向“养”“教”“工”并举。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时期社会救助事业的新特点》等

材料二   1832年,英国国王威廉四世下令成立“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济贫状况进行调查。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全国成立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形成了以政府直接管理社会救助事业的传统,并成为以后欧美各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典范。

——摘编自杨思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晚清社会救助转型的主要力量,并说明其思想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与英国社会救济方式的共同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内容主要包括:缩小救济对象和范围;实施“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原则。“济贫院检验”原则旨在使申请救济的穷人到济贫院中接受救助;“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通过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的水平以下,并通过济贫院严格的“监狱式”管理,使被救济者能够勤奋工作以早日走出济贫院实现就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描述说:“这个监狱让这些社会的残渣(穷人)都变成了金钱。”

——摘编自王丰《恩格斯对“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贫困治理

材料一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内容主要包括:缩小救济对象和范围;实施“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原则。“济贫院检验”原则旨在使申请救济的穷人到济贫院中接受救助;“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通过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的水平以下,并通过济贫院严格的“监狱式”管理,使被救济者能够勤奋工作以早日走出济贫院实现就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描述说:“这个监狱让这些社会的残渣(穷人)都变成了金钱。”

——摘编自王丰《恩格斯对“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