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在爱德华七世时代(1901~1910年),英国在新工业部门中逐渐落后,“一战”的胜利也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改变其经济状况。1918~1929年,英国经济表现出开工不足、出口萎缩、高失业率、低增长率等症状,“英国病”的病症几乎已全部呈现出来。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二战”结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同于战前的经济政策,需求管理政策与“福利国家”措施并用,但效果有限。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摘编自杨宏山《“英国病”的根源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划分20世纪“英国病”发展演变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撤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病”及其治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启示。
2022·重庆沙坪坝·模拟预测
知识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现象的概括性称谓。经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英国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英国政府由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政策。1967年英镑贬值以后,英国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若干年份的经济增长甚至为负数。经济停滞不仅导致相当高的失业率,而且导致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它首先对付滞胀危机,重新倡导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职能,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从1981年到1986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最前列。通货膨胀率已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4.1%,平均工资的增加超过了物价的上涨。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2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摘编自2003104日中新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治理“英国病”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评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影响中国改革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中英两国调整经济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并波及全球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神话,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时而生。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撑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滞胀困局,凯恩斯经济学束手无策,渐失主流经济学尊严与地位。

——摘编自刘儒《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原因,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夫人开出的“药方”的内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