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明初实行卫所武官、兵役世袭制。都司、五府的武官不能世袭,由卫所世官积功升调。武官的除授贯彻功绩制原则。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廷定武举三年一行,与文举规则类同。武举既有卫所武官参加,又允许军民人等报考。武举骑射九中四、步射九中二即合格,录取与否、具体名次主要取决于策论。尽管策论依据武经等书,但出题、阅卷者均是文官,尤喜能附会儒家思想的题目。武举会试录取额数从弘治十七年的35名发展到明末达200名。武举在低级将领选除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明后期武举的实际地位已超过了世职,甚至可超用为中高级将领。

——摘编自曹循《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武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2·新疆昌吉·一模
知识点:教育与选官用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口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逃拔官员;隋汤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经殿试才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卷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代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演变特征和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口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逃拔官员;隋汤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经殿试才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卷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业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代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演变特征。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比隋有所增加,但考生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应考者主要是各级学馆学成的生徒和不在学的士子……武则天时创立武举,但地位不甚重要。唐朝科举制在应试资格、考试内容、录取原则、审核手续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规定,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师用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在选官领域的制度。结合所学,简述隋唐这一制度具体变革举措。

材料二     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 20 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 20 日以外加派正役,加 15 日免调,30 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 50 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庸”的含义,扼要说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租庸调制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