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祯(1271年﹣1368年)生活于元朝初期至中期,家乡东平,元初已文人荟萃,其中孟祺任山东西道的劝农副使,也是元初《农桑辑要》的主要编纂者之一。这些人的思想和言行,对包括王祯在内的东平知识界必然有所影响。王祯任宣州旌德县尹。在任期间,他生活俭朴,曾捐出薪俸兴修当地的学校、桥梁、道路,教农民种植树艺,施舍医药给有病的穷苦人。由于王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颇有好评,人们称他“惠民有为”。他立志编写一部《农书》,《农书自序》开头就说:“农,天下之大本也。”王祯重视对新发明的农器和生产技术的搜集。在《农书》中,他从实用目的出发,着意比较南北方的农具、耕作和蚕桑方法等的优劣,加以介绍,交流推广。《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农器图谱》是全书的重点,收有插图共三百零六幅,把农具列为综合性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王祯开始的,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此为范本。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祯对农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祯对农学发展贡献的原因。
2020·四川巴中·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祯,《元史》中无传,只知他是山东东平县人。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记载总结的农业科技知识主要是北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王祯的《农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早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农书自序》开头就说:“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书》还说:“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其教民耕、织、种植、富养,至纤至悉。”王祯在《农书》写作过程中,推荐民间使用新创可兼磨、砻、碾三用的水转轮轴。他提出“劝农”工作必须”加实意,行实忠,验实事,课实功”;“以身率先于下”“亲执未耜,躬务农桑”,这样农民才能“恳恳然劳之哉”。他还提出:“今夫在上者,不知衣食之所自,唯以骄奢为事,不思己之日用,寸丝口饭,皆出于野夫田妇之手…胶削脂膏以肥己。”王祯自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任期间,他生活俭朴,曾捐出薪俸兴修当地的学校、桥梁、道路,教农民种植树艺,施合医药铃有病的穷苦人。六年后,王祯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由于王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颇有好评,人们称他“忠民有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祯在《农书》中体现的思想品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们称王祯“惠民有为”的依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祯,字伯善,元初东平路泰安州人(今山东泰安)。曾出任泰安州教授、旌德县尹、永丰县尹,游宦南北,博学多识,任职地方期间勤政爱民,劝导农桑功绩显著。他所作《王祯农书》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顺应了元朝重视农事经验总结的潮流,书中各卷目都反复强调政府劝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王祯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个部分组成,全书十三万余字,广泛涉猎农林牧副渔业多个层面。其中《农器图谱》部分,绘制了306幅图画,收录了105种农具,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这在农学史上是首创之举。全书将农具分成二十门,每门细分若干项,每项之下又专门画一图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说明。王祯还精通机械工具制造原理,复原了一些失传的农具。如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绘制出了水排的样式图形。另外,如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都是王祯自己所创制,加以试验成功之后载入农书。该书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关注和追捧,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元朝官方主持编订的《农桑辑要》。明清时期的农学书籍,很多都沿袭了《王祯农书》的做法和内容。

——摘编自《<王祯农书>:一部中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概括《王祯农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祯编撰此书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