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明宣德、正统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置总督、巡抚这样的临时官员,到各地方代表中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其次,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以后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
21-22高一上·广东惠州·期末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更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秦朝至唐宋采取哪些措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成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决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武九年废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改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己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并分析改革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3)依据材料一、二,对材料三的内涵加以解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