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2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 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 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 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 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 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教思想 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哲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 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 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1-22高一上·云南保山·期末
知识点: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界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