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国铁农具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陂蓄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战国策·楚策》记苏秦游说楚成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这里的粟不是实指,而是粮食的代称。王逸在《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下”注曰;“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吴起变法时,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恳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岁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材料二   19811月底至2月初,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湖南工作座谈会,胡耀邦问省委领导人敢不敢包产到户,省委领导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农村工作重点要放在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上,并号召全省推广华容与沅江等地实行统、专、包和“几统一”的包干到户经验。黄文初所在的浏阳市金刚镇就是在这一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黄文初向记者回忆:“我们家8口人,分了3亩多地。分田到户,吃饭问题不愁了!”到年底,全省有95%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改革形成高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国农业发达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湖南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2-23高三上·湖南娄底·期末
知识点:小农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分配土地,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热潮。其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到1948年底,老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改善,成为了农村的主人,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版)等

材料二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做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凤阳县等地一些社队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农民也实行类似改革。1980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指出这种做法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19821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包产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至此,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21年第1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3)在变革农村土地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哪些可贵品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40年历程的跨越,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5年,凤阳县经历了6年的快速发展期。但到19588月,凤阳县全面实行人民公社后,由于生产资料完全公有、经济活动集中统一、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粮食亩产量一直很低。1978年,凤阳县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旱,全年降水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一半,全县三分之二地区人畜吃水出现问题。为了解决社员的吃饭问题,来年不至于挨饿、讨饭,19781124日,生产队干部召集全队户主开会,经过讨论,这18户最终签了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大包干协议”。然而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事,很快被公社发现了。面对社会上出现了打压各种责任制的趋向,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指示凤阳县的“大包干”目前“一律不要变动”,以及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的“干一年试试”的支持,小岗的“包干到户”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刘同山《从“大包干”到现代农业发展:安徽凤阳县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普遍推行,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弊端被革除,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1979年秋后盘点,小岗生产队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是过去20年的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凤阳的成功,为其他地方实行承包制提供了经验借鉴。至1983年春季,全国95%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农民向各种企业投资入股,鼓励集体和农民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1985年年底,中国农村乡镇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比1984年增长了641.1%。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这些企业集聚,“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由此大规模产生。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我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罗玉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村改革历史脉络、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凤阳县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避免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其次,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1933—1937年仅因干旱而给予农场主的援助就达到10亿美元。同时,为解决农业过度开发和农产品过剩等问题,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采取了退耕还林等措施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土地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予以绿化。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实力。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又像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这次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年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