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9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摘自江口圭-《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
欧洲战场19399119455848个月零8
苏德战场1941622194558310个月17
太平洋战场194112819459238个月26
中国战场19319181945921311个月16
苏对日作战19458919459225

——摘自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材料三   岁逢丁丑,噩耗惊逢;东瀛倭鬼,炮火倾城。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中华不死,万众一心。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浴血八载,抗日有成。中华大地,始见和平。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改革开放,华夏复兴。四海翘首,五洲羡惊,大同在梦,小康初成。

——摘自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1)指出材料一中的“满洲事变”和“日中战争”的爆发分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应该是十五年,根据材料一简述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浴血八载,抗日有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
21-22高一上·辽宁锦州·期末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今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

——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终止时间小计
欧洲战场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4年8个月零8天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3年10个月17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3年8个月26天
中国战场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13年11个月16天
苏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1945年9月2日25天

——摘自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1)指出材料一中的“满洲事变”和“日中战争”的爆发分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应该是十五年,根据材料一简述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中国战场对其它反法西斯战场所作出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昭和史研究专家高桥正卫在《昭和时期的军阀》(讲谈社学术文库)中这样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陆军痛感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获得满洲的铁、煤炭等资源,为了与“假想敌”苏联的战争,也急需确保满洲。当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成立了“国际联盟”,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建立国际秩序(华盛顿体系)的步伐。特别是在《九国条约》中,承诺了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三种压力”。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的利益,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材料三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四岁逢丁丑,噩耗惊逢;东瀛倭鬼,炮火倾城。……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中华不死,万众一心。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抗日有成。中华大地,始见和平。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改革开放,华夏复兴。四海翘首,五洲羡惊,大同在梦,小康初成。

—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压力”。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有成”的原因。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觊觎朝鲜的“连环谋划”》载:1870年,日本外务省递交了试图置朝鲜于其势力范围的“对朝外交三案”,……其中一种设想就是先拆解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进而逐渐吞并朝鲜。

《马关条约》第一款:中国确认朝鲜国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与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材料二   “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根据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等整理


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北上”和“南进”的根基,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日本是如何获得这两个根基的,并用一句话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1年9月18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的理由,并概述从“满洲事变”开始的“一连串战争”中,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在发展过程上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